
今年以来,白城市委、市政府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总体部署,将生态建设列为全市“扶贫开发、经济发展、老城改造”等四项重点工作之首,干字当头,快字为先,明确工作任务,落实各项责任,重大生态项目全面实施,环保攻坚工程深入开展,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明显改善,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。
2015年,白城市被国家列为“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”、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”、“国家首批海绵城市”和“水文明生态示范市”。今年以来,为全面落实省委、省政府要求,新一届市委、市政府突出把“绿色”作为白城发展的底色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,进一步开展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和“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”活动,实施了河湖连通、植树造林、草原治理、湿地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,实现了由单项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。
主要是突出“四大生态工程建设”:一是生态水利重点工程。着重抓好河湖连通,集中精力对124个水库泡塘实施连通,新增水面100万亩;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平方公里。二是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。与加拿大合作,采用退耕还草措施建设中加燕麦基地100万亩;同时,采取禁牧围封、人工种草、草场改良等综合措施,恢复草原413万亩。三是湿地修复保护工程。开展湿地引水工程建设,新增湿地100万亩;通过引水工程对盐碱地进行整理,新建人工稻田湿地147.5万亩;利用国家政策退耕还湿30万亩;采取工程措施修复扩大芦苇湿地22.5万亩。新增湿地面积300万亩。四是造林绿化生态屏障工程。以林地清收还林为总抓手,本着“应收尽收、应还尽还、及时早还”的原则,清收还林100万亩。围绕白城市区环城高速公路,规划新建长50公里、两侧各100米宽绿色环城防护林,绿化公路360公里,其中,高标准绿色通道150公里,营造水土保持林24万亩。
今年是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的起步年。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,经过各行各业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,集中开展了“万人万亩植树造林日”活动,目前,全市完成造林41万亩,连通泡塘20个,修复湿地40.3万亩,草原综合治理20万亩。造林还湿数量突破历史。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开局良好,为白城生态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,一个崭新的白城呼之欲出。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告捷后,预计到2018年,全市124个泡塘将全部连通,可增加常态利用水量6亿立方米,增加水面100万亩,全市可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,新增鱼产量5万吨以上;治理“三化”草原513万亩;湿地修复保护300万亩;造林150万亩,森林覆盖率由12%提高到14%左右。到2020年,全市水域用地将由274.4万亩提高到374.4万亩,草地由487.2万亩提高到1000万亩,林业用地由680.5万亩提高到800万亩,耕地由1755.3万亩减少到1200万亩,湿地广泛分布于水域、草地、耕地、林地等生态系统中,面积由710万亩提高到1000万亩。
到那时,一个城市如花园、道路成风景,水草丰沛、渔兴畜旺,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白城将展现丰姿;一个林果飘香、羊欢鱼跃,产业发达、绿色环保的现代白城将傲然挺立;一个风光独特、文化厚重,生态健康、生活文明的宜居白城将吸引世人。白城必将因生态而美、因生态而兴、因生态而富,200万白城人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
(来源:中国吉林网)
|